“我们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停招了”“我们学校广播电视专业调整了,现在叫网络与新媒体”……
今秋开学以来,在渝高校一批“上新”专业迎来首批新生,同时,不少学生发现,学校部分专业做了调整。专业调整将带来怎样的影响?连日来,记者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近两年新增专业点95个
“2023年以来,学校深化专业交叉融合,将108个专业优化调整为88个。”重庆大学副校长卢义玉介绍,该校停招、撤销和整合了20个专业,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等“老牌”专业,增设专业则包括碳储科学与工程等。
西南大学近5年来停招了电子商务等10个专业,撤销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13个专业,增设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13个专业。
从去年至今,重庆交通大学调整了11个专业,其中,停招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撤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3个专业;7个专业预计被改造和代换。
市教委高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全市26所普通本科高校共新增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点95个,撤销淘汰专业点40个,改造升级传统工科、文科、医科、农科专业点300余个。
深化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校专业调整不是‘一时兴起’。”市教委高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去年12月,《重庆市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以“一校一案”“一校一表”制定26所本科高校时间表、路线图,着力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渝本科高校专业调整呈现三大特点。”该负责人介绍,一是加大急需紧缺专业设置力度,引导高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做好专业增设。新增的95个专业点中,工科专业点48个,占比50.5%。二是促进传统专业迭代升级,推动校企共建专业点200余个。三是突出交叉性,探索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
“专业调整是一个动态性、持续性的过程。”该负责人表示,要确保专业的“推陈出新”既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又契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
多方面因素作为参考
“专业调整是学校综合考虑发展定位、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作出的。”卢义玉解释,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曾是该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几个特色专业之一,也是国家第二类优势特色专业。2021年,这一专业升级为智能采矿工程,“因为现在采矿都是人工智能化的,四五名工人一年就可以产出3000万吨矿石。”
“随着社会的发展,解决复杂的科技问题及社会发展问题越来越依托多学科、跨学科合作。”西南大学教务处处长付志锋说,在专业调整过程中,聚焦重大问题、重点领域,突破传统学科界限,创新发展学科交叉型专业成为趋势。
专业评估也是专业动态调整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我们设置学生意愿等五个维度对专业进行动态评价,如果得分出现连续2年红色预警、3年黄色预警,就意味着这个专业需要调整。”重庆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郑丹说。
重庆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胡远志介绍,该校结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支撑度等5要素,形成专业综合实力名单,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决定学校每一年度调整优化专业名单。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教委与发改、经信等部门构建协同联动机制,综合研判行业人才需求等信息,形成年度紧缺急需、控制增设专业名单,为专业调整提供参考。此外,我市已实现专业“申报—评估—监测—整改”链条式管理,目前已完成对1044个“老专业”质量监测、91个“新专业”评估。
建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
专业调整后,学生和学校该如何应对?
“专业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卢义玉建议,新生选择专业时,除了考虑热度,更要关注自身兴趣和长远目标;而对已调整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持续更新知识结构,选择那些能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
付志锋表示,专业调整后,须有专业评估单位和人员,研究和创建科学的专业评估制度和专业监测系统。新增专业后,要有持续建设计划;撤销专业后,要有合理的教师转型计划。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通过实施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改革等四大行动,到2025年,优化调整全市20%学科专业布点,有组织布局集成电路等急需紧缺专业,有的放矢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同时,我市将建设一批契合重庆产业实际的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促进专业建设由“单兵作战”向“集群发展”转变,大力推动人才培养“进区县、进园区、进企业”,引导教师和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切实把应用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