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竞彩网>政务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生态保护>环保动态

筑牢生态屏障 长江水域“宝贝”越来越多

发布时间:2025-03-10 16:10
发布时间:2025-03-10 16:10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2月28日,我市组织联合执法队开展长江“春季护渔”水陆联动执法检查。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上中下游四省市分别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江碧水向东流”,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热点。

水清岸洁、鸟飞鱼跃的和谐生态美景,在长江沿线已成常态。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我们每月同步监测到的中华秋沙鸭数量在6至16只,相比以前,数量更稳定,发现它们的频次更高。这说明,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3月6日,西南大学副教授、重庆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段彪说。

生态摄影爱好者刘远扬近日在长江水域的珊瑚坝观测到了斑脸海番鸭。这些年来,他在长江水域观测到越来越多的“宝贝”,其中不乏斑头雁、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段彪和刘远扬的所见所感,是长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生动例证。

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始终将目光聚焦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政策方针,并关注这些决策部署的落地成效和实践进展。

“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两年保持100%。”余国东介绍,过去一年,重庆除了治水质效保持前列,在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方面,也取得新成效:治山治岸系统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度达96%,新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5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修复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662公顷,完成“两江四岸”60公里滨江岸线治理提升。

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重庆统筹推进禁捕退捕和水生生物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较禁捕前提升2个等级,长江干流监测鱼类较禁捕前增加47种,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鱼类出现频率增加。

修复水域生态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们将围绕当好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大保护的排头兵、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示范者和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高水平建设美丽重庆,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余国东说,今年,重庆将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将排查整治范围向支流延伸,重点完成5条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累计建成30条美丽河湖。开展三峡库区危岩治理攻坚战,保障三峡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段彪关注的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庆也有具体举措——

健全长江十年禁渔长效工作机制,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水域生态保护修复上做好文章,更新发布重要的鱼类产卵场名录,落实水生生态补偿措施。实施珍稀鱼类保护计划,开展“水密子”(圆口铜鱼)、“龙丁”(中华沙鳅)等特色鱼类人工繁育。

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上狠下功夫,继续实施“亮剑”“平安长江”等专项行动,保持“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的高压态势。协调周边省份,持续同步发力,确保长江沿线政策一致。在垂钓管理上走好群众路线,将每年3至6月设为禁钓期,全市所有禁捕水域不能垂钓。

“巴渝治水”经验向全国推广

科技的迅猛发展为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带来新契机。

重庆生态环保数字化平台经过迭代升级,重点应用实战成果得到拓展,比如“巴渝治水”应用系统的监测感知点已达1.1万余个,水环境问题发现及解决时效由此前平均7天缩短为24小时以内,经验向全国推广。

再如,卫星遥感技术能俯瞰广袤地区,捕捉宏观环境变化;无人机可深入复杂地形,进行局部精细勘察;地面物联网监测站点则能实时反馈高精度数据。这些技术的进步,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余国东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在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不少地方还存在问题和短板——监测体系未形成、监测数据标准不统一难共享、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等。

他表示,接下来,将结合调研成果形成提案,为加快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出谋划策。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