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竞彩网>数字重庆建设>服务高品质生活>利企便民

重庆创新推进联合救助服务机制改革 把“社会救助一件事”办得更精准

发布时间:2025-04-09 16:41
发布时间:2025-04-09 16:41
字号: [小] [大] 【打印正文】
分享到:

江津区民政局低保中心工作人员入户宣传救助政策。

铜梁区太平镇民政救助工作人员到双福村入户调查。

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社工陪老人看病。(图片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既要解决好群众眼前遇到的烦心事揪心事,也要主动谋划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是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

今年,重庆市创新推进2025年“精准保障”行动,进一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将低保、特困审批权限全链条下放至镇街,出台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研究临时救助政策措施,全面开展低收入人口认定,努力推动低保扩围增效;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深入推进“两项政策”衔接并轨,实施联合救助服务机制改革,高效办成“社会救助一件事”……一系列制度性创新推动社会救助体系迭代升级,在解决群众生活小事中做好为民爱民大文章。

“以前申请救助得跑好几趟街道和社区。如今不出家门很快就办妥了,连材料都是干部上门收的!”4月2日,江津区几江街道居民陈大哥告诉记者,因患重病丧失劳动能力,自己一度心灰意冷。但街道工作人员上门为他快速办结低保,还耐心宽慰“日子再难,政府也一定为你托住底!”

这份踏实的承诺源自江津区一项破冰改革——全市率先将低保、特困审批权限全链条下放至镇街,让救助服务释放“家门口的温度”。

从江津区“审批权下沉”15天办结救助手续,到铜梁区2700多双“铁脚板”联动大数据织就保障网,再到九龙坡区“政府+社工+慈善”三方聚力解民忧,一场以制度创新破题、以协同联动破局的民生变革,正在山城悄然铺展开来。

审批权下沉镇街 15天办结救助手续

江津区白沙镇民生服务办公室主任周铌记得清楚,当区民政局决定在白沙镇试点低保、特困审批权限下放时,她正处于“矛盾漩涡”:群众申请低保需经6道关卡,常因补材料多次往返;区里既要审批又要监督,镇街权责不清,稍有不慎就被群众投诉“踢皮球”。

如白沙镇恒和村村民苏良友因尿毒症需长期透析,但因户籍地与居住地分离,过去申请救助要两地奔波。“材料摞起来半人高,还没等到审批结束。”回忆过去,这个被病痛折磨多年的汉子直摇头。

转机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江津区民政局将审批权限“连责带权”下放镇街,明确“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区级部门成为“监督员”。

白沙镇率先破题:砍掉区级审查确认环节,审批流程从6个压至4个;民主评议不再是“必选项”,家庭经济核查借助“渝悦救助通”平台与医保、人社数据实时比对;遇紧急情况还可“先批后补”,把救命钱第一时间送到群众手中。

低保户雷世清成了首批受益者——今年1月,他在渝北区出租屋里用手机提交申请,镇干部当天联系村社核实情况,次日驱车跨区上门调查,15天办结手续。“躺在病床上就收到低保金,连电费减免都一并办好,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他摩挲着存折感慨。

变化同样发生在审批链条另一端。珞璜镇民政办档案柜里,23岁智力残疾青年王小年的档案袋从低保栏转到特困栏,救助金每月增加365元。此前,王小年因无法定赡养人且无劳动能力,本有资格享受更高标准特困供养的他,却因基层对政策把握不准,在低保线上“卡”了整整两年。

“过去材料往区里一交,责任也甩出去了。”珞璜镇救助专员陈星兆坦言,如今权限在手,干部们白天入户摸排,晚上钻研政策,硬是把全镇符合条件的78名低保对象全部转为特困,“每份档案都关系着一家人的生活,不敢有半点马虎”。

权限放得下,更要接得稳。在江津区民政局,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镇街的审批数据,工作人员每月随机调取10%的案例“翻旧账”,邻里访问、档案核查、电话回访多管齐下。

“放权不是撒手,而是让服务更精准。”江津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审核确认权限下放以来,截至今年3月,江津区各镇街审核确认纳入低保、特困救助供养等救助对象1.64万人,全区未发生一起重大审批纠纷。

2700多双“铁脚板”上门调查 联动大数据织密保障网

“多亏了民政干部主动上门,我们一家才熬过了去年的难关!”4月3日,铜梁区巴川街道和平社区的蒋大姐提起2024年的遭遇,眼眶泛红。

去年7月,她的丈夫在工地突发脑梗,20万元治疗费几乎压垮了这个四口之家。

正当全家陷入绝望时,网格员彭燕在例行走访中发现异常——多次敲门无人应答,邻居透露“一家人都在医院”。她立即上报社区,民政专干当天便带着政策上门,协助申请低保、助学金和学费减免。一个月后,1952元低保金到账,大女儿的大学助学金、小儿子读书费用减免也同步落实。

蒋大姐的感慨,浓缩了铜梁区“主动发现队伍”2700多人日夜奔忙的努力。这支由区、镇街、村社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铁脚板”队伍,与17个部门的大数据“雷达网”双线发力,让救助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出击”,合力织密“兜得住、兜得准”的民生保障网。

在铜梁区民政局的数据中心,每月20万条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公安部门的老龄人口数据、医保局的大额医疗记录、残联的残疾人信息、乡村振兴局的脱贫户档案……在“智能监测平台”上交织成网。

“过去群众上门‘报忧’,现在数据会‘说话’。”区低保中心负责人指着大数据监测系统介绍,2024年全区通过数据比对精准纳入特困5人、低保14人,临时救助82户。

今年3月26日,一条预警信息闪现在屏幕上:土桥镇新田村61岁的村民李某未婚独居、新办残疾证,疑无人照料。

铜梁区低保中心立即将线索推送至镇民政办,民政办主任赵梅利当天带队入户,发现老人虽有两名赡养人,但符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条件,次日便落实了每月90元补助。

数据的“千里眼”还需“铁脚板”落地生根——

福果镇荷香村村民周关希因车祸成为植物人,40万元医疗费让家庭不堪重负,他读高三的儿子濒临辍学。镇民生服务办主任周艳平从医保大额支出数据中发现异常,连夜协调办理农村低保,联系区慈善会申请救助,又为孩子争取“雨露计划”助学金。

高楼镇主动发现队伍紧盯留守老人儿童,2024年新发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人,协调落实每月1625元补助。

虎峰镇民政专干曾诚带队的26支队伍,在街头发现一名独居未婚中年女性捡垃圾充饥,疑似精神失常。队员连夜联系其外地兄长,落实委托手续,代办低保。

暮色四合,铜梁区民政局指挥中心的大屏依然闪烁:红色标记高风险家庭,黄色提示潜在困难户,绿色代表已保障对象。“我们不仅要让数据‘跑起来’,更要让温暖‘沉下去’。”铜梁区民政局负责人望着实时跳动的数据说。

“政府+慈善+社工” 协同救助更精准

“张婆婆,明天去医院记得带好病历,我们陪您去!”4月4日,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社工小刘一边帮78岁独居老人张婆婆整理药盒,一边轻声叮嘱。

前不久,张婆婆因关节炎复发需住院治疗,但子女远在外地,陪诊成了难题。中梁山街道“老人陪诊关爱服务项目”的社工和志愿者主动上门,不仅全程陪同就医,还为她申请了临时救助和残疾人补贴。张婆婆逢人便夸:“这些年轻人比自家孩子还贴心!”

中梁山街道的陪诊项目始于一次大数据筛查结果。去年通过医保系统筛查发现,街道内70岁以上独居老人中,超三成存在就医困难。九龙坡区民政局迅速联动街道办,由慈善会投入40%资金,街道社区阳光基金配套60%,委托爱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建专业团队。

项目启动仅三个月便探访73名老人,陪诊25人次,组建起一支由社工、宝妈、热心居民构成的30人志愿者队伍。

陪诊之外,社工还定期上门为老人整理家务、疏导情绪,甚至协调家庭医生定期问诊。“过去很多独居老人看病‘能拖就拖’,现在有人管有人陪,这就是改革的意义。”项目负责人周玲说。

这也正是九龙坡区“政府+慈善+社工”立体救助网络的生动缩影——政府统筹资源、慈善注入温情、社工精准服务,三方合力让救助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

近年来,九龙坡区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撬动社会资源,多方统筹资金2000余万元,筹划救助类社会工作服务项目100余个,慈善公益项目60余个。

“政府+慈善+社工”立体救助网络如何支撑?据了解,九龙坡区建立慈善三级服务体系,区慈善会每年向“纾困资金”注入资金,保持总额达到130万元,实行“2000元内镇街快速审批、超2000元区级备案”,响应速度最快仅2个工作日。此外,13个镇街的社区阳光慈善基金全覆盖,各社区还有31支社区微基金。

九龙街道水碾社区的小面馆每卖出一碗面,老板胡晓宁就向九龙街道“龙基金”捐1分钱。“龙基金”实行“居民点单、政府埋单”,目前已筹集资金836万元,仅2024年就资助了10余个救助类公益项目。

目前,已有35家专业社工机构和156个社区社会组织嵌入社区,针对困境儿童、独居老人、残障家庭等群体,提供心理疏导、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等“个性化套餐”。

“救助不能只给钱,更要解心结。”渝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深有感触。2024年,她们承接的“刑释人员就业帮扶项目”帮助32人找到工作,分别在爱心企业担任仓库管理员、保洁员等。

夕阳西下,中梁山街道社工站里依然灯火通明。台账上记录着当天走访的12户家庭需求,明天又将是一场新的“救助接力”。正如张婆婆所说:“虽然一个人住但心里踏实,因为有人惦记着我们呢。”

我是“渝快小宝”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