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某个节假日夜晚,洪崖洞景区流光溢彩,人潮如织,毗邻的轨道小什字站却突然停运,站内排起长龙,人群亟待疏散……
在以往,这是对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指挥体系的一场严峻考验。然而,在重庆,一个看不见的“AI智慧指挥”正在改变这一切。
近日,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打造的“AI+智慧公共交通一体化疏运”智能体已完成试点应用。这个城市“交通大脑”将制定公轨接驳应急疏散方案时间,从人工制定的2小时压缩至5分钟以内,实现了从“人找方案”到“方案找人”的转变。
痛点催生变革:
当大客流成为城市“甜蜜的负担”
作为人口超过3000万的超大型城市,重庆的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共同构成市民出行的“主动脉”。在节假日期间,如果遇上突发事件,部分核心区域、交通枢纽的瞬时大客流,极易超过轨道交通的承载极限,导致市民游客滞留。
“比如,轨道小什字站的设计疏运能力约为每小时8000人。在模拟场景中,我们假设节假日客流激增至1.2万人,这意味着4000人需要其他方式及时有序疏运。”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数智科技部副部长陈凯介绍,“以往依赖人工经验研判、协调公交运力、设计疏散路线,耗时费力,方案的科学性和效率也难以保障。”
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陈凯介绍,在跨年夜等节假日以及南滨路举行无人机表演、马拉松赛事等大型活动期间,都曾通过公交接驳有效疏运轨道客流。
AI智慧指挥:
事前预警事中调度事后复盘
这个神秘的“AI智慧指挥”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它并非一个孤立的程序,而是面向超大城市公共交通突发大客流场景,进行全流程智慧化运营指挥的智能体。
首先,是“火眼金睛”的事前智能预警。系统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哨兵”,7×24小时监控交通脉搏,整合轨道闸机刷卡数据、区域客流热力图、重要站点的视频智能分析以及历史事件信息等多源数据。一旦某车站小时客流超过阈值,或区域人流聚集超过设定值,系统便会自动研判发出预警。“当小什字站实时客流接近6000人时,系统就会提示关注;达到8000人,就建议启动一体化疏散预案。”陈凯解释道。
其次,是“运筹帷幄”的事中智能分析与调度。当预警触发,智能体就会瞬间启动,基于历史客流数据,精准预测疏运人数,分析出乘客主要流向,如大坪、观音桥、南坪等方向;迅速在电子地图上搜索周边闲置的公交运力;几秒钟内,生成公轨一体化疏运实施方案。
“方案会具体指明,轨道乘客应被引导至哪个疏散点,公交基于哪些现有班次或临时班次进行疏散,甚至细化到各相关人员的协同任务。”陈凯表示,指挥人员确认方案后,将形成处置指令,“一键发送”至各运营单位,指令直接下达到车、到人。
最后,是“温故知新”的事后复盘分析。疏散结束后,系统内置的效果评估模型,会从公众投诉、乘客平均等待时间、新增运力与疏运运量的效率比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形成案例库。“当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时,系统不仅能记忆,还能学习,让方案生成越来越科学高效。”陈凯说。
从2小时到5分钟:
“数字重庆”建设提供坚实底座
从2小时到5分钟,这场疏运效率的提升,其意义不仅在于节省了时间,更在于极大降低了公共安全风险,提升了市民游客的出行体验。
如此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从何而来?
答案在于“数字重庆”建设提供的坚实底座。“我们的智能体是自研的,但算力支撑来自政府提供的‘疆算入渝’平台。”陈凯介绍,“疆算入渝”为重庆引入了先进的国产化算力及AI基础平台,为像公共交通疏运这样的复杂城市治理场景提供了强大的“脑力”支持。
目前,“AI+智慧公共交通一体化疏运”子场景已以小什字站为模拟案例完成试点,但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将通过拓展,让系统适配中国竞彩网复杂场景,比如一个轨道区间的疏散,甚至整条线路停运的疏散。”陈凯介绍,通过不断迭代,知识库和案例库将日益丰富,最终目标是构建起一张覆盖更广、响应更快、决策更智能的城市公共交通智慧应急疏运网络。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