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山城巷,融入老街中的即兴舞蹈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资料图片)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重庆国际马戏城,由重庆杂技艺术团打造的大型驻场杂技秀《极限快乐SHOW2》首演现场。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重庆国际马戏城,精彩的演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看。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在重庆,越来越多的演艺空间把川剧、脱口秀、相声、小品、话剧、杂技等文化演出带进市民生活。重庆充分利用剧场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以及都市区各商圈的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文创园区、古镇和老厂房等建筑空间,大力打造富有巴渝文化特色、展示重庆人文气质的新型演艺空间。演艺新空间“新”在哪里?对于其他业态有何带动作用?本土文化又是如何融入,使其变得更具重庆辨识度的?来看记者的调查。
11月6日下午,“城市之声”音乐快闪活动在渝中区鲁祖庙上演。在载满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的鲁祖庙传统风貌区内,分场景、分时段上演了多场“阳台音乐会”“时空音乐会”,吸引众多市民游客的目光。
欣赏了美妙的音乐之后,不少市民、游客还走进了鲁祖庙民国茶馆戏园。坐在剧场内,观赏川剧、京剧、古彩戏法、魔术等多形式表演的同时,再捧上一杯盖碗茶,度过悠闲惬意的时光。今年7月,鲁祖庙民国茶馆戏园被命名为重庆演艺新空间。
事实上,像鲁祖庙民国茶馆戏园这样的演艺新空间,在重庆已经有45个,运营主体涵盖市级国有专业文艺院团、区县文旅单位及民营文旅企业,表演内容包括脱口秀、相声、小品、话剧、杂技秀等多种形式,让艺术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演艺新空间“新”在哪里?对于其他业态有何带动作用?本土文化又是如何融入,使其变得更具重庆辨识度的?带着这些问题,连日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各有侧重
45个演艺新空间瞄准不同受众
“演艺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文旅消费的有效抓手。”市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依托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资源富集和旅游市场繁荣的优势,充分利用剧场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以及都市区各商圈的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文创园区、古镇和老厂房等建筑空间,大力打造富有巴渝文化特色、展示重庆人文气质的新型演艺空间。
自2022年首次授牌命名至今,全市已经有45个演艺新空间,它们各有侧重,吸引不同的受众。
比如,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街道的星火剧场,主要针对中青年及少年儿童群体,在暑假期间定制演出,多演绎亲子互动剧、魔术秀、科学秀等。
针对年轻人群体,北滨路还出现了我市首个以“音乐现场+沉浸式互动戏剧”为中心业态的复合型公共文化艺术空间——重演Live重演浸空间。
位于大渡口区的钢花影剧院,主打民乐和交响乐,剧场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较多的惠民举措,吸引一批怀旧市民。
在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重庆1949大剧院结合旋转看台、全景沉浸式舞台等先进技术,让观众可以360度全方位感受重庆解放的历史场景。
位于涪陵区816工程景区内的104剧场,主要上演反映“三线建设”的沉浸式话剧《洞见816》,让市民游客身临其境地走进三线建设、接受精神洗礼。
题材新、形式新
从“你演我看”到“身临其境”
11月7日晚,记者走进位于南岸区的重庆国际马戏城,观看了杂技秀《极限快乐SHOW2》。舞台上,杂技演员们逐一完成惊险动作,技艺精湛、动人心弦;舞台下,眼见着象征8D魔幻重庆的“轨道交通”直接在头顶穿过,洪崖洞、朝天门、来福士等地标建筑穿插出现,现场不少带着行李的游客表示,想立马就穿梭于各个景点打卡。
重庆国际马戏城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较早命名的重庆演艺新空间,杂技演出还创新性引入交响乐,让两种艺术形式在舞台上巧妙呼应,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新颖的演出形式与题材,为文旅提供了中国竞彩网可能性。对于运营者而言,如何将“新”这个文章做到极致?
重庆演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演股份)运营了5个重庆演艺新空间,在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朱凯看来,首先要做好的是题材上的创新。“比如在演艺新空间演出的戏剧作品往往融合了多种艺术手法,进行跨界合作,取材非常广泛,既包括对文学经典的改编,也有反映当代社会的原创作品,这些都能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剧体验。”朱凯说。
观演关系上的变革,也是演艺新空间能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许多新空间都打破了传统的舞台与座椅布局,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与演员互动,甚至参与剧情中,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走进戏里。此前火爆出圈的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就是成功案例。
重演股份此前推出的沉浸式互动游戏戏剧《终极骗局2.0》、《金钱世界》特别版、《生存游戏》以及沉浸式光影互动戏剧《权利之夜》等,都是演艺新空间与沉浸式剧目融合的典型案例。剧目在创作阶段,就巧妙地融合了多种前卫的表演形式,并结合当下最先进的技术,提升视效,实现与观众“零距离”互动,进而实现观演关系的重塑。
当然,演艺新空间在空间利用上也进行了创新。“我们的演艺空间往往位于城市的繁华地段或旅游热点,通过对零散空间的整合改造和升级,并与周边的商业环境进行融合,不仅提升了演艺空间的品质,也带动了周边的消费。”朱凯补充道。
好内容助力新空间
新空间带动新业态
在传统剧场里,为了维护演出的专业氛围,禁止饮食几乎是一项普遍规定。相比之下,演艺新空间则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打破了这一常规。在这里,“演艺+餐饮”的新模式不仅被允许,更成为一种吸引特定观众群体的独特魅力。
以演艺新空间内上演的《权利之夜》为例,该剧目巧妙地将酒水饮食融入剧情之中,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既轻松又充满情调的观赏环境。剧中有好几个不同主题的房间,比如面包房、调酒房等,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吃到面包、喝到饮料,达到味觉与视觉双重享受。这样的演出形式不仅满足了那些追求松弛慵懒生活方式的观众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演艺市场的边界。
在1941茶馆戏院、鲁祖庙民国茶馆戏园、原声社演艺茶馆等以曲艺见长的演艺新空间,看演出的同时点上一杯茶水和几碟重庆小吃几乎是“标配”。从这个角度来说,演艺新空间更像一个文旅产品,带动其他业态聚拢和发展。
当然,演艺新空间从“演艺”出发,在融合创新过程中,坚持内容为王依旧是“硬道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家运营主体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坚持演艺本体。
朱凯介绍,重演股份十分重视原创剧本的创作,通过与优秀编剧和导演合作,确保在演艺新空间上演的作品既有艺术性又有共鸣感,同时,还致力于挖掘地方的历史、风俗等元素,将本土文化融入演艺作品中。
“比如,去年在磁器口的演艺新空间ArTech Hub艺术磁场上演的沉浸式互动戏剧《金钱世界》特别版里,就在多媒体视觉上体现了重庆热门景点,在台词表演上也加入了少许重庆方言。”朱凯表示。
这些本土化的内容加持,不仅吸引着一些以前或许从未走进剧场的人进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塑造着城市文化的形象。
重庆市话剧院运营了抗建堂和拾楼戏剧空间两个演艺新空间。重庆市话剧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张剑也提出,除了在演出形式上的推墙破框、大胆突破,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本身也要强调创作中的表达意识,实现沁润心智、启迪思想的作用,在抗建堂上演的《河街茶馆》《雾重庆》等剧目,以及在拾楼戏剧空间上演的一些实验性话剧作品,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您即将离开“重庆市人民政府网站”